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上)》、《大学物理(下)》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此课程主要讲述大学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其教学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定范围的系统的物理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物理基础,本课程注重介绍物理思想、人文内涵和物理方法,使学习者在学到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一、课程特点
1.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全面发展。根据学生专业学习不同的需求,因材施教,构建具有思想性、方法性、基础性、专业需求性、应用能力性、趣味性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2.依托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大学物理教学中将物理思维及方法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根本目的,注意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注重物理思维与方法的培养。
3.物理与文化同行,专业与思想并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用我国近些年科技的最新进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注重物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认识和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现象与规律。
4.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 (学习通、雨课堂、蓝墨云) 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二、《大学物理课程介绍
《大学物理(上)》课程内容包括力学、热学、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波动光学及狭义相对论。力学主要介绍物体运动的描述,探讨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及运动与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热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中物质与冷热有关的性质及这些性质变化的规律;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主要介绍机械振动、机械波的描述及其规律;波动光学主要探讨说明光的波动属性、干涉、衍射及偏振现象;狭义相对论主要讨论宏观物体在高速领域遵循的规律。
1.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比较系统的掌握力学、光学、热学等领域的知识点内容,认识理解掌握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奠定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初步掌握学习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从而建立起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进一步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求解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与知识系统的梳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将相关知识点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掌握阅读大学物理相关参考书以及相关科技文献的能力,能够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所得内容与专业课联系,加深对于专业工程领域问题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在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进程中,接受方法论的教育,感悟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建构过程中体现的诸如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测与试探以及理想化、模型化、半定量、实验、统计等物理学方法。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从物理学的原理、定理、守恒定律中,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之美。认识物理学发展对世界的重要意义,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拥有求知热情和创新精神。
2.课程育人目标
(1)通过对物理学原理、定理、定律的理解掌握,领悟物理学中所反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
(2)通过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阅历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激发起求知的热情、探索的精神、创新的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3)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树立起科学的审美观,能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
(4)通过物理学的内在含义及其与相关科技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大学物理课程介绍
《大学物理(下)》课程主要介绍真空中的静电场,有导体和电介质存在时的静电场,真空中的静磁场、有磁介质存在时的静磁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量子物理基础等方面的物理知识。
1.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比较系统的掌握静电场、稳恒磁场、变化的电磁场与量子物理基础的知识点内容,了解以电磁场和量子物理为基础的物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现代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领悟“大学物理(下)”知识系统的科学性以及应用价值,结合“大学物理(上)”构建完备的物理学知识系统。通过众多理想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掌握将所研究的复杂问题进行合理简化处理的能力。通过运用物理学的理论、观点、方法,以及所掌握的高等数学工具,初步具有分析、计算和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2)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与知识系统的梳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将相关知识点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掌握阅读大学物理相关参考书以及相关科技文献的能力,能够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所得内容与专业课联系,加深对于专业工程领域问题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在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进程中,接受方法论的教育,感悟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建构过程中体现的诸如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测与试探以及理想化、模型化、半定量、实验、统计等物理学方法。
(3)通过对物理学原理、定理、定律的理解掌握,领悟物理学中所反映的运动与静止、吸引与排斥、正与负、连续性与量子性、电场与磁场的对立统一等各种矛盾,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物质世界改变带来的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内涵。从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成长经历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起求知的热情、探索的精神、创新的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2.课程育人目标
(1)通过对物理学的学习,完善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根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积极向上的态度,提高专业理想以及专业自信。
(2)初步树立工程意识,能自觉地探索将物理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途径,形成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以创新教育为核心,通过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激发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创新基础,提高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敏锐性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科学的哲学思想、正确的价值观能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专业知识与道德素质全面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